六月七日,岛津久光率士卒六百人,陪伴敕使大原重德到达江户。
后世所传的敕旨有两个版本,但大意相同。
版本一,出自《近事纪略》:“卿家茂宜率诸侯入朝,议决内外事宜。
宜依丰臣太合之故典,选五大藩,为五大老,以咨询国政。
宜以一桥庆喜为夹辅,松平庆永为执政,故戮力协心,以指挥中外。
朕之所虑,在斯三事。
审议决之。”
版本二,出处不详:今外夷益猖獗,幕吏误措置,天下骚然,万民将堕涂炭。
朕仰耻祖宗,俯愧苍生。
幕府奏日:近以人心不协,故不能举膺惩之师。
苟降嫁皇妹,则齐心协力以攘夷。
朕特许所请。
幕吏乃连署奏日,限十年必奏攘夷功。
朕甚嘉之,亲祷诸神以待其成。
客腊和宫东下,朕告国政仍旧委幕府,惟外事实关国体,故使奏闻而后定,且命二三大藩参预其谋。
幕吏依违未奉行,既而萨、长列藩及西海、南海各处士蜂起建议,凡所密奏虽毕出于忠诚忧国,而事甚激烈。
朕召老中久世广周西上,又迟迟未行。
幕吏因循偷安,失抚驭术,恐国家倾覆立至矣。
朕日夕忧惧,朕欲使德川氏恢祖先功业,张天下纲纪,因命三事:其一,使将军率诸大名谓诸侯,扶桑通称。
入朝,议治国家、攘戎夷,上慰祖灵,下顺民心。
其二,依丰臣秀吉故事,令沿海大藩五国为五大老,以整武备。
其三,使一桥刑部卿谓庆喜,辅佐将军,越前前中将谓庆永,任大老职,行内外之政,则必不受左袍之辱。
将军宜撰其三事,以行其一。
后世将此称为“三事之策”
:(1)将军亲自率诸大名到京都朝觐共商国策;(2)沿海五大藩主(伊达、岛津、山内、前田、毛利)作为五大老参与国政,并列举了他们的攘夷功绩;(3)任命一桥庆喜为将军辅佐,松平庆永为大老等三项。
但根据以上两个版本可以看出,当时京都朝廷虽然伸手幕政,但并未公开撕破脸,敕旨里大部分都是建议——当然了,庆喜和庆永的任命就已经够了,如果能成,最起码幕政的方向就被朝廷把握了。